2014年9月19日上午,清风徐徐,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孟泽教授于学院国际报告厅开讲。孟教授侃侃而谈,博古通今,向与会师生展现了潇湘学者应有的“专业与情怀”。这次讲座也为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1级14-15学年第一学期课外研修系列讲座活动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孟教授开场不凡。他避而不谈学术,从学界的奇闻异事出发,与大家畅谈自己为学之路。追忆往昔求学生涯,孟教授回顾了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先生与其夫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当时,他们不同于一般文人的生活做派、行为举止激起了学生时代的孟教授的强烈好奇心,对于问题探索求知的不倦的态度激励孟教授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孟教授有着浓烈的文人与学者情怀。他在讲座中对于当下时事的剖析,一方面给予与会师生认识问题的新角度,另一方面也表露出他为学的态度。在孟教授看来,耄耋老人吴良镛先生在人民大会堂畅谈“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但听众席鼾声一片的事件说明为学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若被动灌输,则令人难以接受;面对王全安导演绯闻事件,与苏格兰公投独立事件,孟教授告诫大家切勿人云亦云,只有对某个话题有了透彻的理解,才有发言权。
孟教授由为学谈及为人,他对于人生存意义的阔论更是让师生受益匪浅,迎来阵阵掌声。在他看来,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不知道怎么活;另一种人虽活着但却不知道意义何在。在科技高速发展,物资充裕的今天,精神的空虚吞噬者人类。面对内心的贫乏,西方世界多求助于宗教,寻求精神的慰藉。孟教授援引古今,从耶稣训诫人们要“受难,受难,受难”,讲到康德对道德的赞颂,再谈及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对受难与成人关联的讨论。孟教授通过三个例子,让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宗教作为道德伦理在民众对生命意义理解方面的塑造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是无法掌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充实和道德伦理的实践来丰富生活。
孟教授还与在场师生展开互动,认真解答学生疑问,展现了他为教为师的耐心。最后,李玲教授做简单点评,感谢孟老师。孟泽教授用生动通俗的语言,传递着他对为学、为人的思考,启发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讲座结束后,大家仍意犹未尽,感叹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