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我院研究生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由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南大学第四届博融论坛暨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语言•文学•翻译”主题学术沙龙于12月10日在外国语学院国际报告厅顺利举办。
![](/__local/9/4C/73/F56EDD9526D8074AFDA60E314FC_BCAD1A67_2B344.png)
主论坛与会专家有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源教授、南开大学王传英教授、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史杰教授。我院院长杨文地、副院长范武邱、仲文明、王华玲、鄢宏福、教师代表及全体研究生出席。院长杨文地教授致论坛开幕词,对各位专家莅临指导表示感谢,并鼓励同学们勇于发现问题,积极交流探讨,促进学术交流碰撞。MTI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郭薇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__local/B/C8/B0/E2A46BD7C56C85BAD12E8455BF2_5AD5F6D6_5C217.png)
杨文地院长致开幕词
朱源教授做题为“汉语典籍英译方法谈”的学术报告。朱源教授介绍了典籍翻译中常见的几种翻译原则:德莱顿的“三分法”、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以及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朱教授认为由于典籍英译的复杂性,典籍翻译近乎再创造,因此译文标准更强调准确性与得体性的完美结合,不同的翻译文本需要译者综合考量后,基于合适的翻译原则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不能依赖于单一的翻译原则。
![](/__local/8/FF/70/3513A55886F5B6A187E4AC28A2B_85D727FC_61B01.png)
朱源教授作学术报告
曹莉教授以文学批评的功能为聚焦点和出发点,介绍对比了艾略特、弗莱、阿诺德和赛义德等人关于文学批评的论述,指出十九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呈现出的社会历史关切。艾略特认为文学批评的目的在于“建立文学与艺术的标准”,阿诺德主张文学批评家应该“超然无执”,弗莱指出文学批评具有跨学科属性,要整合相关学科的思想和观念,而赛义德则反对把批评看成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认为文学批评家不应该只从事象牙塔式的研究,还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__local/0/0B/8B/F98978A6AFB2E2FEA9AFD062CB4_2C176F8C_7B6A7.png)
曹莉教授线上作学术报告
王传英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为题开展讲座。他分析了当前的AI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指出目前处于“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语言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王教授从人工智能为语言服务价值链、语言服务业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式带来的变化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语言服务的影响。针对当前面临的困境,王教授指出要促进高校、行业、产业“三结合”,以“综合翻译实践能力+AI技术运用能力+AI伦理素养”模式培养精翻译、会技术、懂专业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翻译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
![](/__local/6/05/EC/F71CAB21AC76E500FDEAC926243_945D61B1_7B703.png)
王传英教授线上作学术报告
史杰教授介绍了机器翻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表明机器翻译技术的动态发展带来了翻译领域的变革,为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史教授重点介绍了Google Translate ,DeepL和ChatGPT等人工辅助翻译(AIAT)工具,考察了它们对扩大翻译可及性的影响,深入浅出地讲解了ChatGPT自然语言处理原理,并总结了这类大型语言模型的优势与劣势。虽然这些工具在某些方面显著提高了用户访问权限和自身以及人类的一般能力,但其准确性、多样的翻译方法和文化敏感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文学、学术和专业流派中,往往会引起问题。因此,人为干预——特别是通过译后编辑(PE)——成为确保高质量机器翻译结果的关键。
![](/__local/C/D9/0D/AE6E655F7C7ECDE02F04C6EB257_19D32C29_7954A.png)
史杰教授作学术报告
彭青龙教授做题为“数字时代外语学科前沿与学术发表”的学术报告。彭教授从外语学科的挑战与机遇、科技革命与数字赋能、外语学科学术前沿、项目设计与申报,以及学术写作与发表五个方面,阐述了数字时代外语学科发展的议题。彭教授认为,尽管目前外语学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赤字”,高等教育质量未能完全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需求,外语教育也面临着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传承与创新离母体文化远、国际传播偏弱等众多挑战,但目前外语学科因时代需求和国际化而享有优势,外语人应拥有外语自信,积极拥抱国际和国内的机遇和挑战。
![](/__local/7/D3/40/5517EFEBE98CF9C64C635423BDE_EBADE04A_7D2C0.png)
彭青龙教授线上作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的精彩分享让大家对外语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将为研究生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语言•文学•翻译”主题学术沙龙各分论坛于下午2:30有序展开。我院研究生在会上积极发言,汇报个人学术成果,并与老师同学们深入沟通交流。本次论坛根据专业研究方向分为十大分会场,以下是分会场各评委老师对论文分享的点评:
第一分会场:日语语言文学
邓牧老师、郭蓉菲老师对每位同学所做的准备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每位同学的汇报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如增加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测,优化论文结构,结论部分提供更多证据支撑,下载语料库进行详细分析等等。
![](/__local/F/CE/C8/CF7BD37DC68C4384DF05511998F_11487FED_70198.png)
第二分会场:法语语言文学
点评导师认为本组研究视角与时代结合紧密,比较新颖,随后依次指出了同学们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如需在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本、不仅要注重细节的描写也要注意信息的分类、国别研究需多摆实例,叙事研究要注意共性和个性等。
![](/__local/B/31/29/A6114DFF9B0A8D051B0CD4D6A59_2D48EDCF_6EE36.png)
第三分会场: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李清平老师、丁蕙老师、冯树元老师指出同学们的选题视角不错,值得研究,但是希望大家扩大文献阅读广度和深度,尤其是英文文献,再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多积累,提高研究水平。
![](/__local/8/C1/CE/EBE732067572FDFF722EAC532CE_DA73C11D_70B60.png)
第四分会场: 理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苏怡老师、屈典宁老师和薛小英老师认为同学们选题新颖,逻辑清晰,善于把握学术研究前沿,跨学科跨语言思维活跃。同时,老师们指出,学术研究既要重视实验范式的科学性严谨性,也要强调理论框架的逻辑性和解释性;在学术写作中也应该注意各部分结构的合理性,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汇报过程中,同学们也提出了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和三位老师交流、讨论、互动,现场学术氛围浓烈,同学们收益颇丰。
![](/__local/F/B7/30/C61764BA13058057D8785A19050_A66C0CA5_72CA2.png)
第五分会场:英语语言文学
吴玲英老师、许燕老师指出,应该重视标题的学术化和引文格式的准确和统一;在文献综述上,扎实的阅读和精准的分类是关键,但还需在深度上下工夫,这样对所研究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才能说到点上;此外,研究结论的总结是必要的,结论环节不可缺少;在理论的应用上不能停留在皮毛,要避免理论套用,层层剥离,与已有研究呼应;避免花过多心思在不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上,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过度依赖传统的结构模式可能会落入俗套,框架的搭建也要有创新,且保证内在的关联度。
![](/__local/9/F1/A3/C8CF38CC1FF5EA55682C8768777_DF12F52D_724E0.png)
第六分会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李玲老师和吴琳老师对各位与会学生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但也指出论文存在着题目表意不明,或摘要与研究内容产生割裂,或研究目的不清晰等问题。此外,三位老师就选题深度、理论适用范围、参考文献以及学术写作规范等方面提供了宝贵建议。
![](/__local/0/E3/C5/4B78996560A8D64C0D1297B9B21_856B99F3_73EFB.png)
第七分会场:文学翻译与典籍翻译
仲文明老师和袁圆老师肯定了同学们汇报中的亮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足之处及修改意见,建议大家从细小点出发追求创新突破,并注意内容安排与结构规范,提升研究层次高度;多研读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热点趋势,优化选题,注重理论与方法和结合,早日找到学术的乐趣。
![](/__local/4/80/BB/7003B4ACFD60B792A575E34E7AE_FBE45EAC_796DA.png)
第八分会场:应用翻译
范武邱、王华玲、李瑶老师指出,同学们的选题角度新颖、材料丰富。但应更注重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还强调做研究选题要紧跟热点、研究方法需要多样化,案例需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另需注意数据的前沿性,术语和表达的精确等等。
![](/__local/8/33/13/D0675F8AA04DA84CD852620A3A4_3FAC8B14_6BF76.png)
第九分会场:英汉对比+口译研究+译介研究
鄢宏福老师、郭薇老师对参会同学的整体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就同学们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宝贵意见:同学们还需要提高学术用语的规范性,比如引用格式要完整规范;学术研究的选题要实事求是,切忌空泛;研究的思路要明晰,要注重研究设计的实施可行性等。
![](/__local/F/31/62/9FC7DE85798AE01AC9BB2553E7C_766EAB09_6A29A.png)
第十分会场 技术辅助语言研究+翻译人才培养专题
单宇老师、李丽君老师、邓军老师指出,同学们能很好地利用各种学术工具;研究话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深度,但更应进一步深入题目,突出重点;在文献选择方面要追求时效性、权威性;撰写学术论文时,要明确论文的写作目的,多角度多方面地对主题进行探讨。
![](/__local/C/ED/1A/25E14CABA9DD6DE9D9C6C96618E_97BD82CC_5D953.png)
分论坛结束后,导师代表对各会场情况进行了总结。
![](/__local/1/F2/04/D21DB72739BCCF1734170B7BB7F_DEF384B3_38126.png)
![](/__local/4/5F/03/B7CCA4717C6F28DD67B3B116F8D_48394E79_3A7FE.png)
![](/__local/B/42/70/06BD496A51874C252ABEDFC11DE_5DDEFFAF_340DF.png)
![](/__local/1/15/24/9630E310EAA1768F757AE9EB451_7ADDC425_30C07.png)
![](/__local/5/A0/95/56247554079C2488BC7852DE804_F5E93D35_34864.png)
![](/__local/B/E1/37/1ED9F68B4024EAA6FB2C247CAAC_55BC0C58_34700.png)
![](/__local/B/C3/F8/CECCDAE3FED76D9606FA06E5361_3CCB512D_3641A.png)
![](/__local/D/77/15/0B328B8B5D552BA5BDDFB1E7246_00F4A6B6_335F9.png)
![](/__local/D/BE/A5/C1D3FF77946097209E58B8386F3_FDA4A67C_32F86.png)
![](/__local/0/79/36/CBCD0744048C14898AF1707DB10_DC683FE3_3A7DA.png)
![](/__local/E/A6/62/801A9D963460B956FFA5B9FBA3A_3F1C0FC3_6DEE7.png)
最后,仲文明副院长对论坛进行简要总结。借《礼记·学记》与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中的名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仲院长表示,尽管同学们在选题和写作逻辑等方面仍有改进之处,但也展现了蓬勃朝气,不少同学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都让人耳目一新,展现出了学术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他提出,第一,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语种和研究领域的划分,而应该从研究方法、跨学科视角和交叉学科视角探索更多主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第二,希望大家能够多读多写,开拓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找到兴趣方向,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撰稿:研究生会
一审:郭薇
二审、三审: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