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一场党员交流会在外语楼107举行,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文地到场指导。十余位来自教学一线的党员教师围坐一堂,围绕“教育家精神”展开了一场坦诚而深刻的对话。大家结合自身经历,从红色基因传承到学生心理关怀,从课程改革探索到师德修养提升,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底色。
“前几天我读了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写给挚友杨振宁的那封信,”傅晓燕书记率先打开话匣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话让我特别触动。他们那一代人,把国家需要当作人生方向,这种信念感,就是教育家精神中最根本的东西。”她谈到,作为党员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把立德树人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谈心。
“说到育人,光有知识不够。”杨文地院长接过话题,“我们现在教大学英语,不能只讲语言技能,外语的人文性必须发挥出来,起到育人心智的作用,同时更要思考大学英语如何助力其他各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他认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术英语是关键的一环。
交流中,不少老师提到了“仁爱之心”的重要性。骆莲莲老师回忆起与一位曾处于低谷学生的沟通。后来那位学生告诉她,骆老师看似无心的举动,是他那段黑暗时光里的温暖。“教育家精神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马婧老师补充道,AI时代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情绪管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她推荐了相关平台的情绪管理短片。李丽君老师提到,参加工会活动,看似小事,却是集体归属感的体现。有的老师家住得特别远,可每次活动都准时参加。这种“落到实处”的行动,是对团队最朴素的热爱。吴华老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要做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这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
“时代在变,教学方法也得跟上。”侯先绒老师分享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心得,“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了,我们就得调用多种资源:视频、数据库、跨语言材料等等。但不管手段怎么变,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上来。”夏玉芳老师补充道,“现在AI发展这么快,很多事它都能做了。但还有两件事是不可替代的:一是做人,二是审美。”她解释说,“教育不只是传授技能,更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者。”“说到创新,我们不能再用老思想、老办法教新时代的学生。”张弢老师说到,“我们要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的能力。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符合时代特征的英语教学”欧阳婷老师指出,应引导学生对AI使用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选择表达角度?如何确保内容真实、正面?如何判断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潜在偏见?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引导AI输出?她认为英语教学的重心应从语言技能本位转向人文素养本位。荣觅老师说道,现在有很多线上线下的学习机会,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学思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育家精神不在远处,就在我们每一天的坚守里,”傅书记在总结时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精神化作日常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些行为汇聚成了教育的力量。”
撰稿:荣觅
一审:傅晓燕
二审:杨文地
三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