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我院82级校友、外交学院武波教授重返母校,在湘江翻译学论坛开讲,主题为《翻译中国——内容、原则及方法》。本次讲座由杨文地院长主持,王华玲副院长、单宇教授等师生60余人出席讲座。

武波教授首先从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展开论述。他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核心可概括为道统、和合与礼教三大要素。道统是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基础,以“道”为核心,强调道德合一,与西方宗教主导的世界观形成鲜明对比。和合是中国文化的方法论,追求阴阳平衡、和谐统一,这一思想在《周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礼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实践路径,以儒家“仁”的思想为基础,注重社会规范和家庭伦理。

在阐述中国文化大势时,武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根基。他特别强调了中国哲学“心物一元”的独特观点和“道器合一”的实践智慧。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源。
关于对外传播的原则,武教授提出了三个关键点。首先是“内外有别”原则,强调要根据受众群体调整传播内容。其次是“译随境变”原则,主张传播策略要灵活应变。最后是“最大公约”原则,提倡寻找中外文化的最佳契合点。
传播方法方面,武教授重点介绍了“逐文译化”和“原汁原味”两种策略。他通过具体案例说明,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字面意思,更要传递深层的文化内涵。同时,他强调要坚守文化本真,避免为迎合外国受众而失真。
讲座最后,武教授勉励在场师生要“练好内功”,做到“学贯中西,内外兼修”。杨文地院长总结指出:“第一学是人学”,师生要严于律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沉心静气做好专业积累,脚踏实地完成每项任务。会后,同学们积极提问,武教授一一耐心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武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就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传播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同学们带来了诸多启发。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为在座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和实践启示。
武波教授简介: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1986届优秀毕业生。首届国家教委“中英友好奖学金”获得者,博士,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主讲“中国文化概论”(英汉双语)。察哈尔学会文化与和平委员会(国际传播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国学与中国文化英译,以及跨文化传播。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北京市哲学社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客座教授。外交部高级翻译张京的专任翻译课教师。
撰稿人:黎泽萍
一 审:王华玲
二 审:仲文明
三 审:杨文地